• 参会报名
  • 会议介绍
  • 会议日程
  • 会议嘉宾
  • 参会指南

2025全国化学传感器新技术新成果新进展研讨会
收藏人
分享到

2025全国化学传感器新技术新成果新进展研讨会

发票类型:增值税普通发票 增值税专用发票

门票名称单价截止时间数量
会务费 本场会议平台仅展示信息,如需平台协助报名可拍下后联系客服协助您。 ¥2000.0 2025-05-08 17:00

会议介绍


2025全国化学传感器新技术新成果新进展研讨会

会议地点:重庆市

大床房380元/间/天(含双早)

六、拟邀报告嘉宾、专家委员

(排名不分先后)

蒋长龙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特聘核心”研究员,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农业传感器与智能感知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敏感纳米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纳米分析与化学生物传感器设计及对痕量环境有害物质的快速灵敏检测等。受邀为Elsevier 科学出版社有关纳米材料的英文著作撰写其中两章。近年来在J. Am. Chem. Soc、Adv. Mater.、Anal. Chem.、J. Hazard. Mater.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130余篇,获他人引用8000余次,H因子为44。目前承担项目包括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先导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安徽省重大专项等。2016年获得Cognizure出版集团颁发的纳米材料领域 Prof. Joseph Wang Award。2023年获得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CAIA)一等奖。

郏建波五邑大学研究员 主要从事电催化、水质监测传感器的开发及研究,主持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项目近20项。与合作企业联合开发出在线生化需氧量监测仪、在线化学需氧量监测仪、小型化溶氧仪等环境监测仪器并实现产业化;获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1项、二等奖 2项和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1项;在J. Am. Chem. Soc.、Anal. Chem.等SCI期刊发表论文150多篇,总他引6700多次,H指数44;申请发明专利40多项,获权20项。兼任中国化学会高级会员、Molecules期刊客座编辑、Chinese Chem. Lett.期刊青年编委、吉林省分析测试技术学会理事,入选2022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化学领域终身成就榜、2023年度、2024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的“年度科学影响力榜单”和“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等榜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函评专家及国内外多种学术期刊的特邀审稿专家。

鲍光明湖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鲍教授博士毕业于日本大阪大学,先后荣获“楚天学者”、青年“井冈学者”、江西省“杰青”、武汉英才(产业领军人才)、“南湖学者”特聘教授等荣誉。鲍教授主要从事兽药、农药残留的荧光检测研究,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项科研项目,并在Chemical Engineer Journal、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6项。

吴云华 中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主要要研究方向生物体内光合作用、生物氧化作用及新陈代谢作用都包含很多电子传递过程,生物体依赖生物大分子、化学小分子之间的交互识别作用实现信号传导以及代谢调节。将生物体内实现这些生物化学过程的生物大分子蛋白质以及DNA引入到传感界面,利用其固有的电子传递、生物发光以及特异的识别特性,构建电化学和光学生物传感器,应用于生物体内信号分子、生物医学标识物等的检测,实现其在植物生物学、即时诊断、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应用。

王学亮菏泽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加州州立大学 洛杉矶分校和美国波士顿学院(BC)访问学者。山东省科技管理系统入库专家;山东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菏泽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菏泽市十大创新创业领军人物,菏泽市青年创新人才协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生物传感界面的构建及生物物质的电化学检测。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中国博士后第57批面上项目等项目多项。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SCI、EI收录50余篇,其中JCR二区以上24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获得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奖、菏泽市青年科技奖、菏泽市科学技术奖、菏泽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等奖、菏泽学院优秀科技成果奖多项。

王 欢现任东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获得者,黑龙江省博士后青年英才计划入选者,黑龙江省优秀青年教师基础研究支持计划入选者,黑龙江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中国化学会高级会员,黑龙江省化工学会理事,《东北石油大学学报》编委会委员、《化工科技》编委会委员、《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青年编委会委员。主要从事能源催化转化及高效利用、光电探测与传感、废弃物高值化利用、高附加值化学品绿色开发技术等领域的研究。目前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Nano Energy、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

李 丹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教授 上海市曙光学者,。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和企业重点攻关课题等科研项目12项,另作为研究骨干参与完成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各1项。近五年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Anal. Chem., Biosens. Bioelectron., Chem. Eng. J.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2项。

龙 胡华中科技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湖北省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武汉英才产业领军人才(创新类)、华为“东湖学者”、华中卓越学者。主要从事微纳传感芯片及其高效散热、智能运维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研究成果。近年来在 Nat. Mater.、Adv. Funct. Mat.等顶级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7项,包括2项美国专利,其中一项美国专利已实现转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10余个项目,多项成果在美国、日本等公司成功得到应用。长期受邀担任Adv. Funct. Mat.、Sensors & Actuators系列杂志、Nanoscale等期刊审稿人。获华为火花奖-价值奖(2024)。课程《有机化学》的负责人。

陈华民闽江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近五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市级项目4项,参与过973项目、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福建省“揭榜挂帅”项目等。近五年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Nano Energy, Advanced Science, Energy Environmental Material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Nano Research等国际SCI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授权专利7项。

陈 钊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授,化学二级点物理化学学科带头人,美国犹他大学研究学者,江西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青年人才全额资助),教育部人才计划评审专家库专家、广西省及江西省科技厅专家库专家,迄今为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青年项目已结题),省部级重点项目5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PNAS,Cell姊妹刊《Chem》和《Matter》以及ACS Nano、Chem. Sci.、Small、Chem. Eng. J.、Inorg. Chem.、Chem. Commun.、Chin. Chem. Lett.、Mater. Chem. Front.、Org. Lett.、Organometallics、Dalton Trans.、Sens. Actuators, B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了70篇SCI论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4篇、热点论文1篇。

毛永云云南大学副教授,云南省“兴滇英才”青年引进人才,云南大学“双一流”建设高层次引进人才,云南大学东陆青年学者,云南省科技厅项目评审专家。研究方向包括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摩擦纳米发电机器件、柔性可穿戴器件材料等。近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Nano Energy, Small,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知名国际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

付 颖东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教学名师,黑龙江省教学新秀,黑龙江省师德师风先进个人。现为黑龙江省化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工学会农药分会理事,黑龙江省分析测试学会理事。担任Frontiers in Bioscience-Landmark等SCI期刊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近年来主要开展农用功能性分子的设计及创制工作,采用天然产物分子碎片重组技术设计新型、绿色、环境友好的农药分子,构建了具有全新骨架结构的除草剂分子结构库。利用荧光分子探针检测技术,建立了对环境、食品、农副产品中痕量农药及重金属离子高效、灵敏、快速的检测方法。发表SCI/EI论文200余篇,其中热点、高被引论文2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

米 利南京工业大学 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副教授,担任江苏省环境学会理事。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参与国家重大仪器专项等国家级项目5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 JACS、Trends. Anal. Chem.、Anal. Chem.、Green. Chem、ACS Appl. Mater. Inter.等 SCI 收录杂志上发表论文 40余篇。授权专利 3项。

张韫宏北京理工大学 教授主持科研项目:

李 伟德州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致力于新型生物传感器和智能化DNA分子机器等的构建及应用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Analytical Chemistry、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和Sensors and Actuators B-Chemical等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

刘红文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毕业于湖南大学分析化学专业,导师是张晓兵教授,主要从事化学生物传感研究。近年来,创新性提出抑制血液背景荧光的传感策略, 解决了全血样本高背景荧光信号干扰导致的低灵敏度荧光分析等问题; 创建细胞内原位成像新方法, 解决了现存荧光探针在生物成像过程中存在信号易扩散和背景信号高等问题; 为实现疾病的血液诊断及原位检测、 长时间和高对比度成像, 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已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30余篇, 包括Angew (2篇) 、 Chem. Soc. Rev.(2篇) 、 Chem. Sci., Anal. Chem.(15篇)等期刊,并获得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3项。 申请人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B类及博士后“创新人才计划”项目等。

谢廷正广州大学大湾区环境研究院教授,201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在University of Akron 的Dr. Newkome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一直从事大型配位超分子笼的研究,针对超分子笼空腔狭窄,可容纳客体有限的难题,提出以三联吡啶构建超大型配位超分子笼的方法,合成出一系列稳定,直径大于6 nm的多面体型配位超分子笼;探索配位超分子笼在环境新污染物监测领域的应用方向。主要研究领域为限域超分子化学,超分子传感器,以及超分子催化。

李兴森教授、博士、高级工程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中国创造学会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可拓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协特聘“全国可拓学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副团长。现任广东工业大学可拓学与创新方法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可拓学、人工智能与可拓智能创新。利用可拓学解读东西方智慧融合的科学规律,形成一套处理矛盾问题的可拓创新思维与方法。主持主参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研发及科技计划等项目12项,出版专著4部,编写教材3部,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2篇。相关成果被写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报告及中国管理学年会总结报告和中国科协《可拓学》白皮书。获国际IJITDM西蒙信息技术与决策突出贡献奖、中国创造学会学术奖、浙江省自然科学学术奖和浙江大学教学成果奖等。将可拓学应用于企业矛盾问题处理和技术难题攻关,设计的可拓智能创新模型在研发管理、商业模式创新、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策划、危机管理、客户流失预防、品质管理等多个行业应用。作为骨干参加的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被评为中国十大信息化建设标杆之一,获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最佳信息化战略奖”、“最佳技术战略奖”、“中国信息化建设项目成就奖”、“中国信息化进程突出贡献奖”、“最佳供应链管理(SCM)应用奖”等奖项。

刘固寰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湖南省青年芙蓉学者。2015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任副研究员,2021年加入湖南师范大学。主要研究致力于序列可控聚合物的精密合成与仿生灵敏响应的智能分子,以期用于活体内的高灵敏检测、诊断与治疗。发表第一和通讯作者SCI论文20余篇,文章发表在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等期刊上。主持包括国家自科基金面上项目(2项)和青年基金等9项基金。获8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以及1项美国专利

张煜浦现任职西北工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24年获陕西省科协青年人才托举项目支持,面向国家重要领域对光电、光热和声电等多类型传感器的重大需求,开展“多物理场调控新型二维复合材料的结构优化与传感应用研究”。以一作或通讯在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dvanced Science、Small等期刊发表SCI论文多篇,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联合基金项目和陕西省项目等7项。

赵红远 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电化学与传感技术方面的研究,特别是面向环境、食品、农产品主要有害污染物的高灵敏快速传感检测研究。目前,申请人作为第一作者/通信作者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Food Chemistry、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等高水平SCI期刊发表中科院一区、二区论文50余篇。研究成果已被引3500余次,h指数43,ESI全球Top 1%高被引论文11篇,Top 0.1%热点论文6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荣获全国设备管理与技术创新成果特等奖。担任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等高水平SCI期刊审稿人;连续入选2023年度、2024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World's Top 2% Scientists)榜单。

王元生 中科院福建物构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82年中科大物理系学士,1985年中科院固体物理所硕士,1989年中科大基础物理中心博士;1990-92年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博士后;1999年晋升为研究员。长期从事光电功能材料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海峡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专项、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性项目、中科院-英国研究理事会合作项目、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等课题。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JACS、ACS Nano、Adv. Func. Mater.、Light: Sci. & Appl.、Laser & Photonics Review、Nano Energy等国际著名刊物发表SCI论文约250篇,他引15000次,H因子70;2014-2024年连续11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36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50余名。现任中国硅酸盐学会特种玻璃分会和测试分会理事、全国工业玻璃和特种玻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工业陶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尹志刚 博士,重庆大学教授、博导。2011-2022年工作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构所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18年破格晋升研究员,2019年任博导,其中2018-2020年留学德国柏林洪堡大学、马普学会Fritz-Haber研究所任访问学者和访问教授。2022年底调入重庆大学电气学院/输配电国家重点实验室任教授、博导、PI。从事光电薄膜材料与器件、应用电子和感存算技术研究,主持装发预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庆市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等13项,在The Innovation、Adv. Energy Mater.、Adv. Sci.、Adv. Funct. Mater.、Nano Energy等发表50多篇高水平论文(封面5篇),出版英文专章1节,授权/申请发明专利12件。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重庆青年拔尖人才、福建省杰青、福建省高层次人才、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百人计划、重庆大学弘深青年学者A等,获国际先进材料协会科学家奖章、福建省自然科学奖、国际科学组织Vebleo协会会士、德国DAAD学者等荣誉。担任高水平期刊The Innovation Materials学术编辑、Materials Today Electronics优秀青年顾问编委、Current Materials Science等5本国际期刊编委、中国激光杂志社及《中国激光》和Chip青年编委等;受邀在IEEE、IAAM、IACOP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分会主席或邀请报告20多次,担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会评专家、南方电网评标专家等。

杨 亚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在微纳能源与传感研究方面,取得了具有国际重要影响力的原创性和开创性研究成果。以构建高性能多效应耦合纳米发电机和高精度自供电传感器阵列为目标,从半导体纳米材料的设计和可控制备出发,探索力-热-光耦合效应对纳米发电机的调制机理,在新型耦合纳米发电机的设计和集成、基于纳米发电机的自驱动传感器、柔性大规模传感阵列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国际SCI杂志Nature Energy、Nature Electronics、Nature Reviews Electrical Engineering、Joule、Nature Communications和ScienceAdvances等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撰写并出版英文专著1部。研究结果被各类著名国际学术期刊或媒体如Nature Photonics、AAAS、Cell Press、The Guardian等作为亮点报道。论文被引用总数2.5万余次,H指数为95 (Web of Science的数据)。已申请和授权的中国专利40余项。博士论文被评为2013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蔡 仁 湖南大学教授,毕业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获分析化学博士学位。目前,主要从事分子检测、分子医学和生物传感器等研究。在生物分子检测,疾病诊疗和生物传感器领域,发表SCI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包括在J. Am. Chem. Soc.,Anal. Chem. 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65余篇,相关研究成果被C&EN等知名媒体报道。获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入选Nanoscale 杂志2024 Emerging Investigator。另外,兼任Nano Letters 杂志 Early Career Board (ECB) 成员。

孔维军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教授,博/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河南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和江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等10余项。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分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资源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第一届临床中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化学会会员。国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位论文评审专家,国家科技专家库成员,北京市科技专家库成员。

范维刚现任新疆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注册一级计量师,自治区二级计量标准考评员。新疆法制计量技术委员会委员,新疆农药生产许可委员会委员及专家,西北计量技术委员会化学计量专委会专家,新疆科技厅项目评审专家。2017年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化学学会优秀青年科技奖,201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化学学会杰出青年科技奖,2019年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研究方向:荧光/磷光传感器、分子识别材料、化学计量等。主持或参与省部级课题多项。目前,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Polymers、Journal of Molecular Recognition等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

孙 晶大连大学教授

何 欣 四川大学 研究员

现为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博士研究生(2021-2025年),师从张振杰教授。分别于2019年和2021年在华南理工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和工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多孔有机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在气体吸附与传感方面的应用研究。在学术研究期间,荣获天津市三好学生、博士国家奖学金、硕士国家奖学金、本科国家奖学金等多项前1%荣誉。以第一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6篇,累计个人影响因子达64.11。

郑州大学研二学生,主要从事ZnO基纳米复合材料的构筑及其在三乙胺传感性能方面的研究。在材料科学领域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参与了多个相关项目,致力于提升纳米材料的传感性能。其研究方向涵盖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应用

北京邮电大学学生

北京中和化研新材料科技发展中心

支持媒体:柔性材料器件 柔性化学 柔性传感器 未来传感器

传感与分析 先进传感器与能源材料纳米酶与化学传感

传感器元件供应 柔性传感及器件 传感新视界

荧光传感 齐物论 生物传感 等

1.参会及申请报告人需要提交参会回执和中文版的会议报告摘要及个人简介等信息。会议报告语言为中文,我们欢迎国内青年学者参会并分享您的精彩学术报告(20分钟左右)。会议为青年学者和您的团队提供最佳展示平台(申请截止时间:4月1日)。

2.墙报制作包括页眉标注2025全国化学传感器新技术新成果新进展研讨会,

重庆、题目、作者、单位、通讯 Email 邮箱,正文由研究背景及目的、主要方法、结果与结论部分组成,结果由4-5个大图构成。墙报大小为0.9 米(宽)*1.2 米(高)。参会前请自行打印墙报带至参会现场。

3.此举可以为您带来系列益处,扩大本人在国内化学传感器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与同行交流合作,借助本次会议平台获得更多专家及行业同仁认可和赞誉。包括但不限于:获取丰富汇报经验,通过与领域学者交流扩大您的学术人脉,丰富学术履历,提高在界的声望和影响力。

4.为鼓励学者积极参与报告分享,凡向本次会议申请报告宣讲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可提供报告邀请函给予报告证书鼓励

1.资助费用 20000 元

2.资助费用 10000 元

3.资助费用 6000 元

4.茶歇赞助费用 4000 元

2. 会议费及标准:

会议日程


即将更新,敬请期待

会议嘉宾


即将更新,敬请期待

参会指南


票种名称 价格 原价 票价说明
会务费 ¥2000 ¥ 本场会议平台仅展示信息,如需平台协助报名可拍下后联系客服协助您。

标签: 传感器

  • 会员折扣
    该会议支持会员折扣
    具体折扣标准请参见plus会员页面
  • 会员返积分
    每消费1元累积1个会员积分。
    仅PC站支持。
  • 会员积分抵现
    根据会员等级的不同,每抵用1元可使用的积分也不一样,具体可参见PLUS会员页面。 仅PC站支持。

主办方没有公开参会单位

录入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