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会报名
  • 会议介绍
  • 会议日程
  • 会议嘉宾
  • 参会指南

2025全国超材料与多功能材料融合创新研讨会
收藏人
分享到

2025全国超材料与多功能材料融合创新研讨会

发票类型:增值税普通发票 增值税专用发票

门票名称单价截止时间数量
会务费 本场会议平台仅展示信息,如需平台协助报名可拍下后联系客服协助您。 ¥2200.0 2025-04-17 17:00

会议介绍


2025全国超材料与多功能材料融合创新研讨会

四、会议时间与地点:

会议市

报到斯铂特大酒店

酒店住宿标注:标 间:340左右含双早

五、会议注册:

4.发票领取:电子发票(普票)。

六、墙报展示:

(排名不分先后)

尹志刚,博士,重庆大学教授、博导。2011-2022年工作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构所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18年破格晋升研究员,2019年任博导,其中2018-2020年留学德国柏林洪堡大学、马普学会Fritz-Haber研究所任访问学者和访问教授。2022年底调入重庆大学电气学院/输配电国家重点实验室任教授、博导、PI。从事光电薄膜材料与器件、应用电子和感存算技术研究,主持装发预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庆市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等13项,在The Innovation、Adv. Energy Mater.、Adv. Sci.、Adv. Funct. Mater.、Nano Energy等发表50多篇高水平论文(封面5篇),出版英文专章1节,授权/申请发明专利12件。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重庆青年拔尖人才、福建省杰青、福建省高层次人才、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百人计划、重庆大学弘深青年学者A等,获国际先进材料协会科学家奖章、福建省自然科学奖、国际科学组织Vebleo协会会士、德国DAAD学者等荣誉。担任高水平期刊The Innovation Materials学术编辑、Materials Today Electronics优秀青年顾问编委、Current Materials Science等5本国际期刊编委、中国激光杂志社及《中国激光》和Chip青年编委等;受邀在IEEE、IAAM、IACOP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分会主席或邀请报告20多次,担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会评专家、南方电网评标专家等。

陈钊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166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硕博连读),博士,教授,美国犹他大学研究学者,江西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青年人才全额资助),教育部人才计划评审专家库专家、广西省及江西省科技厅专家库专家,现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化学二级点物理化学学科带头人,化学化工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有机所教授委员会委员,迄今为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青年项目已结题),省部级重点项目6项(已结题5项),以第一完成人获江西省教学成果奖(青年)一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PNASCell姊妹刊《Chem》和《Matter》以及ACS NanoChem. Sci.SmallChem. Eng. J.Inorg. Chem.Chem. Commun.Chin. Chem. Lett.Mater. Chem. Front.Org. Lett.OrganometallicsDalton Trans.Sens. Actuators, B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了70SCI论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4篇、热点论文1篇。目前已指导硕士毕业生11名,其中9人前往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海南大学、贵州大学、广州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读博深造,1人入职事业单位编制岗位,1人入职北京知名企业。

路光,山东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超材料和光子晶体新型电磁器件的研究,包括高性能超材料天线、新型滤波器、电磁涡旋天线、角度不敏感器件等。发表SCI论文26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3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主持国家自然金两项,173JKWJCJQ项目一项,山东省自然金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子午工程Ⅱ期项目等多项。

王忠刚,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989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日本旭化成中央基础研究所,德国GKSS国家研究中心和德累斯顿高分子研究所做研究工作,2004年回国在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工作至今。主要研究领域包括:(1) 多孔聚合物合成方法学研究,(2)自清洁含氟高分子材料及含氟医药中间体的制备研究, (3) 稀土配位的高耐热聚合物发光薄膜材料,(4) 集成电路和LED封装用脂环族环氧树脂,(5) 高性能基体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50余篇,合作撰写专著4部(章),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8项。

胡明哲博士,贵州民族大学物电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人工电磁器件及相关磁电材料的研究。在国际主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并获省级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

杨先光 暨南大学副教授,Nanoscale新锐科学家 (Emerging Investigator),Nanomaterials客座编辑。主要从事纤维光波导研究,发表SCI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含共同)身份在Applied Physics Reviews、Nano Letters、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ACS Photonics、Nanophotonics、Nanoscale等期刊发表论文19篇,与合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和Advanced Materials等发表12篇论文。部分成果被普林斯顿大学J. Phys. Chem. Lett.主编和国内外科学院院士等正面评价和引用。

张金才 山西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研究所副教授。本科毕业于湖南大学、硕士博士毕业于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先后在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工作,2015年7月入职山西大学工作,期间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访学1年。合作导师西拉姆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从事固废资源利用研究多年来,先后承担完成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项,1仪器专项项目1项。目前正在承担国家重点研发子课题1项,山西省回国留学资助项目1项,企业横向项目2项。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专利14件,授权7件。

潘力佳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致力于聚合物电子材料和器件、电子皮肤器件及仿生感知器件领域的研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21年度第49届日内瓦发明奖特别嘉许金奖。在包括Nature Sustainability、Nature Comm.、PNAS、Adv. Mater.、Nano Lett.、ACS Nano、Adv. Funct. Mater.、Energy & Environ. Sci.、Acc. Chem. Res.、IEEE EDL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90余篇,SCI他引过1万8千次,H因子57,ESI高被引论文14篇。应邀为科学出版社、Wiley、Elsivier、World Scientific Publication等出版社中英文专著撰写书籍8章节。

杨 亚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在微纳能源与传感研究方面,取得了具有国际重要影响力的原创性和开创性研究成果。以构建高性能多效应耦合纳米发电机和高精度自供电传感器阵列为目标,从半导体纳米材料的设计和可控制备出发,探索力-热-光耦合效应对纳米发电机的调制机理,在新型耦合纳米发电机的设计和集成、基于纳米发电机的自驱动传感器、柔性大规模传感阵列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朱绍伟硕士生导师,现工作单位为重庆大学。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四项,发表SCI论文40余篇,H index 21,中国复合材料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车辆工程专委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会员,担任国际期刊Polymers特刊编辑及多个SCI期刊审稿人。

许望颖 集美大学教授,IAAM Fellow。2009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2012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2015年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2015-2016就职于香港科技大学纳米及先进材料研发院,2016-2022年就职于深圳大学,2022年调入集美大学。获国际先进材料协会会士(IAAM Fellow,2025年),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8年),福建省高层次人才(2022年)等称号。长期从事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宽禁带氧化物薄膜与器件研究,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发明专利20项,论文总引用2800余次,H因子30。担任J. Am. Chem. Soc.、Adv. Mater.、Adv. Funct. Mater.等近20个国际主流期刊审稿人。

屈薇薇 工学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系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四川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光电检测技术与应用”成员,在一系列基础研究、军工科研以及横向项目的支持下,以提高检测精度,服务国防建设为目标,针对物质成分、含量以及形态检测等从事灰色定性分析、光谱数据分析、太赫兹器件设计等研究。

程用志华中科技大学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博士,阿德莱德大学(The University of Adelaide)联合培养博士。现为武汉科技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Nagoy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客座教授(2022.8-2023.8)。

黄国良北京大学工学院新奥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先后毕业于中山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并于2003年获得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力学工程博士学位。2006年,他加入美国阿肯色大学小石城分校,历任助理教授、终身副教授(2011年)。2014年,他加入美国密苏里大学,历任终身副教授、教授(2017年)、詹姆斯·道尔杰出教授(2019年)、Huber and Hellen Croft讲席教授(2020年)。2024年7月入职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和工程科学系,任新奥讲席教授。 黄教授长期从事固体本构、波动力学、噪音和振动控制、智能材料及结构无损检测等领域研究。在弹性超材料的动态行为以及智能超材料等固体超常性质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并开展了其在波动控制和低频减振降噪领域在航空结构, 海洋工程和医疗声学的工程应用探索。发表期刊论文180余篇包括Nature Reviews Materials, Nature Communication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 Advanced Material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Journal of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Google Scholar 总引用 14000余次, H指数 66。撰写力学超材料英文专著1本,现任国际波动期刊Wave Motion副主编,ASME 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副主编,Frontiers inPhysics声学专业主编。

黄婉霞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四川省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凝聚态物理专委会主任)、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主要从事钒钛氧化物、功能材料、相变材料等材料的设计制备、结构调控、光电性能及电化学性能研究,对纳米材料、功能材料在太赫兹波、红外、紫外、微波、可见光以及新能源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具有丰富经验。 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及企业项目40余项,获省部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本。

肖诗逸上海大学 教授

题 目:基于级联超构表面的太赫兹波前动态调控技术研究

黄 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教授

题目;太赫兹超表面新型类量子现象

王 清 泰山学院 院长

藏志刚 重庆大学 教授

孟 启国防科技大学 博士

张正仁重庆交通大学教授

国防科技大学博士

董月霞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

目:解锁原子可调有机框架潜能,实现电磁波吸收精准可控

李佳悦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

目:温和条件下制备的电-磁耦合异质吸波材料

1.资助费用 20000 元

2.资助费用 10000 元

3.资助费用 6000 元

4.茶歇赞助费用 4000 元

会议日程


即将更新,敬请期待

会议嘉宾


即将更新,敬请期待

参会指南


票种名称 价格 原价 票价说明
会务费 ¥2200 ¥ 本场会议平台仅展示信息,如需平台协助报名可拍下后联系客服协助您。

  • 会员折扣
    该会议支持会员折扣
    具体折扣标准请参见plus会员页面
  • 会员返积分
    每消费1元累积1个会员积分。
    仅PC站支持。
  • 会员积分抵现
    根据会员等级的不同,每抵用1元可使用的积分也不一样,具体可参见PLUS会员页面。 仅PC站支持。

主办方没有公开参会单位

录入信息

Baidu
map